初秋時節的墨玉縣加汗巴格鄉阿依瑪克村,滿眼綠意,處處“豐”景,集中連片的溫室大棚內,種植戶阿不力孜·麥麥提江在工作隊員、村干部的幫助下,將金香蜜瓜采摘、裝箱,“工作隊幫我們聯系的收購商就在大棚外等候裝車,蜜瓜出棚變現,我們省力又省心,日子越過越幸福!”
駐村以來,中科院新疆分院工作隊結合村情實際和自身優勢,因地制宜,通過壯大村級產業、提升村莊顏值、豐富文化生活,逐步將阿依瑪克村繪就成一幅產業興、鄉村美、百姓富的幸福畫卷。2022年12月,阿依瑪克村被評為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示范村。
以前,阿依瑪克村就有不少村民種植蔬菜,因大多為葉類菜,品種單一,大田種植村民收入低。不少村民放棄種地,選擇外出務工。工作隊通過市場調研、入戶走訪等方式,與村“兩委”商議后確立了發展大棚種植的思路。2019年,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申請設施農業基地建設項目資金3000萬元,新建122座現代化設施農業大棚,引導村民發展大棚種植。
西紅柿喜獲豐收
“大棚租金貴不貴”“種植技術誰來教”“種出來以后賣不出去怎么辦”……大棚建成之初,很多村民還在觀望。
為打消村民顧慮,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帶頭示范,由村集體承包大棚32座,引進抗病性強、高糖極脆的金香蜜瓜、白玉瓜、秀蜜瓜等5種新型甜瓜品種進行種植,邀請新疆農業科學院專家到村技術指導,組織有意愿的村民參觀學習,幫助申請一年免租優惠,協助村民辦理小額免息貸款,三天時間90座大棚全部被村民承包。
“一座大棚一年可以種兩季西紅柿,按照市場價每公斤6元,能收入5萬多元。我今年承包了兩座大棚,收入能超10萬元。”看著鮮紅飽滿的西紅柿,種植戶依娜外提·麥麥提尼亞孜笑容滿面。
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大家的努力下,村民從傳統種植轉型特色種植,實現農業增產、農民增收。
種得出,還要賣得好。工作隊積極對接和田北慕農產品批發市場,與商超簽訂果蔬購銷協議,拓寬銷售渠道,打消村民顧慮。同時,邀請網紅主播直播帶貨,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,全村大棚年產值超1200萬元,吸納10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,人均年收入3萬元。帶動56名村民季節性務工,日均收入120元。
改善村容村貌
鄉村要振興,人居環境也要跟得上。工作隊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,申請排水管網提升改造項目,改造地下排水管網2.4公里。同時,爭取示范街區建設項目資金700萬元,對主干道、商業街進行整體規劃,新建跨渠橋梁3座,改造庭院100余戶,安裝太陽能路燈30余盞,打造環境優美、交通便利、生態宜居的示范街區。
工作隊組織有繪畫技術的8名村干部、小學教師、返鄉大學生,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核心價值觀、產業發展、移風易俗、鄉風文明等主題,一筆一畫描繪美麗鄉村新圖景。還籌集3萬元采購小雛菊、金邊黃楊、向日葵等花木栽種在道路兩旁和房前屋后,扮靚村莊,提升顏值。
“村里的環境變美了,大家的環保意識也增強了,都積極主動打掃房前屋后衛生,爭著拿‘最美庭院’的流動紅旗呢。”村婦聯主席凱麥爾妮薩·麥麥提說,現在村民很在意外在形象和內在修養,比學趕幫超的氛圍越來越濃厚。
組織孩子們參加夏令營活動
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乘勢而上,結合地委實施的“千名能人”帶動計劃,組織12名文化能人成立文藝小分隊,邀縣文工團專業人員到村指導,編排歌舞、小品、詩朗誦等節目,并在節假日為村民表演,用喜聞樂見的形式,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工程。
此外,工作隊爭取派出單位資金365萬元,在村委會打造科普館、文化長廊、百姓大舞臺、圖書室等文化陣地,聯合派出單位開展夏令營活動,組織20余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前往烏魯木齊,與科普作家面對面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,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。
“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,我們堅持問計于民、問需于民,在辦實事、解難題、做好事上持續用勁,豐富果蔬品種,打造采摘園,推動農旅融合發展,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,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”第一書記、工作隊長劉非說。(和田地區“訪惠聚”辦公室 徐冰、趙文瑞 供稿)